《江城》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很简单,也不简单。何伟是 2000 – 2007 的《纽约客》驻华记者。我一直以来对《纽约客》的文章抱有一种崇敬的心理,于是爱屋及乌地对何伟感兴趣了。在翻开《江城》前我对这种标题的书一向不感冒,感觉不过就是生活随笔,或者就是旅行笔记,而随笔的弹性一向很大,我怀疑能不能耐下性子读完。但是我在第一章就被何伟的文字吸引了。在我这个直男看来,这本书就像一个身材一般的化着淡妆的清纯少女。当她站在人群中,我不会注意到,擦肩而过亦不感觉可惜。但当她独自一人站在我面前,周围没有环境的干扰,反而能让我静下心欣赏这种美。是的,她没有男人趋之若鹜的大胸细腰翘臀长腿,但是这种美,是纯净真实的。何伟不过就是把他在中国的所见用平淡的文字写出来,再加上如淡妆般的小修饰,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描绘,让我总有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在独自欣赏那个少女时总不想把眼睛移开一样。
当然,这样也太容易了,谁在异国他乡生活个几年甚至几个月没有些有趣的所见所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可以很好的说出何伟在中国的生活。涪陵,这个我读完书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地方(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是重庆的一个区),竟然在他眼里如此真实。真实,貌似很简单,其实很难。我们一直生活在夸张的谎言中,甚至让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已经在谎言中很久了,于是谎言似乎变成了事实。偶尔出现一个《皇帝的新衣》里最后的小男孩反而让人不知所措。稍加修饰的真实对我而言正是最舒服的。当然正是因为他是「洋鬼子」,他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我们了解中国吗?很多人会说只有中国人才会懂中国,「洋鬼子」不可能了解中国,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长达五千年,岂是他国人能了解。我一直认为我对中国虽不了解,但好歹懂得一二,然而何伟笔下的中国,在我眼里又是何等陌生。中国又有多少个「江城」呢?我不知道。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每个「江城」都大不相同。
从小生活在城市让我总有种通晓天下大事小事的迷之自信,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后我总会有天下大事尽在掌握的幻觉,但是我却忽略了生活在城市的人远远不如生活在农村的多的事实。并非每个人都是住在一线城市,并非每个人都知道互联网。不过想想现在老一辈的人用了四五年 iPhone 还天天问怎么用就不意外了。何伟笔下的人,陌生又熟悉。跟我一样,他们也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无动于衷,但是对远在千里的事却倍感兴趣。三峡大坝的修建在他们看来无非如此,反而是我比较感兴趣。我们似乎总喜欢关心别人的事,却对自己的生活视而不见。有人打架时,围观群众总是议论纷纷,却没人喜欢站出来阻止。我们习惯作旁观者,因为我们不需要为旁观负任何责任。但是反过来看,每个人都那么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下限地伤害他人。甚至在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变成这样的人,这些我们小时候鄙视的人。包括何伟,一个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在临走前还会跟一个没文化的擦鞋匠杠上。旁观者会觉得毫无意义但是我不认为有多少人会比何伟更能保持理性。
但是反过来何伟在美国生活了更久,也不会观察并写出一本书。我认为也是因为他身在庐山,怎会仔细观察。想想我生活在一线城市,不也匆匆忙忙,无心观察。心态不同,观察点亦不同。我现在相当享受在咖啡厅写作,很大原因也是我在社会中,又不在社会中。咖啡厅是个小社会,人来人往,又互不干扰。似乎很吵又相当清净。在这种环境下我会写累了或者看书累了就观察他人。一举一动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他人的心情、性格,又是绝佳的写作题材。在我看来,真即是美。生活很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喜欢美,因为美好的东西就是艺术。一个动作、一个人、一句话都是艺术。我不懂艺术,但在我眼里的艺术即通过真表达情感。一幅画、一本书、一件瓷器都是艺术,而在我看来真即艺术。朴实的文字加上小小的修饰更有诱惑。若隐若现更能激起了解的欲望,就像男人更喜欢女人穿着若隐若现的情趣内衣而非赤裸裸的站在面前。
《江城》是那种可以反复读而不腻的书,而这也不是那些需要层层剖析的书,就像你不会想把这样一个少女层层扒光。我认为读这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下午的咖啡厅,一个人,坐在落地窗前,细细的品味文字的艺术。偶尔发现一些惊喜就像海滩上发现贝壳的小孩,微微一笑,不必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