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夏泉

乡·愁

电脑里放着莫扎特的《安魂曲》,已经单碟循环一整天了也没有听厌的感觉。我也是最近才开始听古典的,如常人一样从贝多芬和莫扎特开始,把他们评分最高的唱片随机播放。最近的心情如这张,那么悲伤的音乐,怎么可能会让人感觉到生存的欲望啊?

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打开电脑翻看着别人的博客。那就像一个考试做不出题目的差生在考场上左顾右盼,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望着空白的试卷发呆。看到别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就会觉得「嘿,没事你不是孤独的,无论是天之骄子还是像你这样的普通人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

但转念一想,这一样吗?

这已经是我学生生涯的最后一个假期了,我本该好好把握住这段时光,趁着学习能力还未断崖式消退的年纪学多一点东西,但时间逐渐过去,我计划里早该完成的任务还没影子。大学四年,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段时间在我人生的时间轴上空白的可怕,而透过那片空白,我能看到的是一切我曾经厌恶的东西 — 谎言、拖延、自以为是;那些 18 岁时的雄心壮志不知何时消失在冰冷的空气中,随着春天的到来蒸发殆尽。

「那感觉像什么呢?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纵有一千个不愿意,也被人群推着走。」我在前几段时间发的广播,现在更能感受到那时的心情。我甚至怀疑我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不喜欢过年的自己。「这些情绪都会过去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嘛。」

但这船真的能到桥头吗?

此刻的我在这座父母成长的小城镇,感受到的却是疏离感。尽管我会故乡的语言,来到这里还是感觉名义上的故乡和心底里认同的故乡不同,这种割裂感让人更加疲惫而厌倦。我从未在这里久居,今后也不会。除夕夜本该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和家人度过,而我只完成了后者。

不知不觉夜色涂满了整片天空,黑压压的让悲伤的人感到窒息。窗外的喇叭声却未曾消减,像是为明晚的鞭炮声做铺垫。沿街的商铺陆续关上门,迎接短暂而宝贵的假期。除夕前夜大家都在回家的路上,怀揣着能见到家人的期盼,无论是在路上塞车还是在拥挤的绿皮车和家人报告位置,总还是有些盼头的。

那种有着目标的生活多好啊,我想。

读书笔记:《约翰 · 克利斯朵夫》(卷 4-5)

我盖上书,长吁一口气,像是跑步中途坚持不住的歇息。

按照书的排版,我已经读完全书的一半,接近我此前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了。我依然不适应连着两三个小时阅读,之前的我也不是一次性看完,而是以章节作为 break point。拿起一本书前我会规划一个小时的时间进入离线状态,而再长的时间会让我觉得像一段一望无际的上坡。我不愿意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要重新进入状态真是太难受了,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耐心。在卷七的开头有一段作者的序,与其说是序,对我而言更像是马拉松中途的歇息点,就像卷四开头一样。我决定停下来捋一捋全书的结构、书里的情节、我所略过的那些点点滴滴。

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会时不时的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明明没有把字读进脑海但眼睛却已经跳到了下一段,像一个空转的硬盘那样不靠谱。读完这三章我的书上居然没有任何读书笔记,更让我感到惭愧。我突然回想起我在玩手机的时候也是这样──目无神情,魂不守舍。如果屏幕突然暗下,那黑镜里反射出来的样子,我还会认识吗?

这种状态和卷四开始的克利斯朵夫完全不同。克利斯朵夫进入了青春期,也是我现在所在的时期,我当然更容易理解他的种种行为。但即便作为同龄人,我依然无法认同他在卷四里那些狂妄自大的作风。的确,如果一个人是天才,多多少少会对前辈的作品视如敝屣,但不是那种没有情商的猛烈抨击,以至于最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当然,这也是小说与现实不同之处,他创造出一个极端的人物,当他仗着自己的才华,抛开一切阻挠他的社会力量,放纵地挥霍一把而失败,抛下最后的亲人逃亡后,他会如何涅槃重生?抑或是就此堕入深渊?

在现实世界中,天赋异禀的人里,即便有如方仲永这样的案例,大多还是会更好利用天赋的人。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才,不会如克利斯朵夫那样口无遮拦,也同时不是那个天赋最高的。如果一个人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纵使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做出突破甚至引领未来风向的天赋,还是可能会在社会机器里如一颗螺丝般默默无闻。但如果社会反过来,有天赋的人有了更加充足甚至无限的社会话语权,这个世界会更好吗?换句话说,如果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彻底崇尚精英的社会,抛弃一人一票式的民主,寄望于精英自觉地维护目前我们能接受的社会风俗,显然,社会这列车会因为齐心协力而更快速的前进,但目的地是天堂还是地狱呢?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答案,毕竟这个社会不完全是精英统治。于是我们社会的变革总是天才辈出但发展缓慢。一个人即使光芒四射,除以七十亿也黯淡无光。在一切社会变革中,正是这些精英用他们的力量拖动社会慢慢前进 — 但不一定是进步,而保守的力量总会很大程度上钳制变革的产生。社会正是这样,精英在指明方向前进,而普通人则是社会发展的缓冲层。这两股力量──少数的天才和多数的庸才间此消彼长地对抗,让这个社会在一个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平衡区间内徘徊,而克利斯朵夫的莽撞使他成为这一个不坏体制的牺牲者。

在另一个天才身上也能看到克利斯多夫的影子,年少成名,坚信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能强大到违逆历史潮流,最终被赶出了自己创立的公司。

巴黎会成为克利斯多夫的 NEXT 和皮克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