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夏泉

2017 读书小记

距离上次写读书小记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我的观点还是没变,读书依然是我最高效获取知识的途径,但读书不仅是为了知识。它同时可以为这个世界上被伤透的心抚慰上一层创可贴。它至少让你知道你不是孤独的,而这可能才是阅读之时最享受的事。

比较可惜的是,今年的我并没有写出很多读书笔记,没有其他的原因,不过是懒罢了。

吾虽不才,仍斗胆向在此歇息的有缘人推荐 5 本今年我读过的最喜欢的书。


《昨日的世界》

在经济危机之后,欧盟的发展在不断地走下坡路。难民的大量涌入、恐怖袭击的创伤、英国的脱欧似乎预示着欧盟即将走向崩溃。法国大选上台的不是勒庞给了很多人以希望,至少如果茨威格现在还在人世间,它必然会对这一结果感到欣慰。可惜的是,他甚至没有熬到纳粹的倒台就先走一步。这是一位细腻的欧洲人写给当年欧洲的挽歌。当然,书中说描绘的太平盛世不过是海市蜃楼,但至少,它能抚慰现在受伤的心灵。

《成为乔布斯》

我读过四本乔布斯的传记,这一本是最好的。施兰德并不是把乔布斯捧得高高在上,在这本书里我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乔布斯,他会无助、会孤独、会幼稚、会成长。他不是单纯的偏执、现实扭曲力场、暴躁、自大。乔布斯不是符号,乔布斯不是平面的,乔布斯就是我们。

《一百个人的十年》

提起十年,或者更加具体的说,1949 以后的某一个十年,你会想起什么?

在那十年的时间里,普通人又经历了什么?

你不好奇吗?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政治是什么?

在很多人眼里,那不过是如甄嬛传般的宫斗,各种腹黑学运用地炉火纯青。一个最残酷的丛林社会,但与自己无关。

可政治被誉为古希腊人最宝贵的遗产,难道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吗?政治作为一门学问、一门科学,真的仅仅是腹黑学的代名词吗?

谈论政治,是为了了解政治。而了解政治,是因为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得与政治打交道,没有人能躲得开。邓野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政治是如何运作的?谈判是如何进行的?政治不是中年男子茶余饭后那「油腻」的谈资,政治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大国大城》

我们日常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收入不高、工时却很长。他们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他们做着城市不可或缺的工作,他们建设了城市,城市却抛弃了他们。外卖小哥、出租车司机、建筑工人。在一些人眼里他们如洪水猛兽,导致了城市犯罪率的上升。他们住着房租不高的城中村,冒着生命危险、忍着寒冷的冬天。至少他们有希望,有着自己憧憬的未来。但这个冬天异常寒冷,不只是天气,还有人心。

陆铭教授的这本书,不是从感性的角度分析,而是非常理性的驳斥了限制大城市人口数量的政策。新京报评价:「兼具严谨的学理逻辑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用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摇晃了那些长期以来将『城市病』归因于人口膨胀的认知偏见,以理性触及城市该被照亮的个体权利和公共利益」。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有缘人,愿你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在被社会磨平棱角的同时,在焦虑于「终身学习」的同时,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挣扎的同时,暂时停下奔跑的脚步,休息一下,读上一本书。愿我们心灵的创伤能得到治愈,愿我们能继续享受爱的甜蜜,愿我们不再孤独。

愿我们能保留自己的纯真。

读书笔记:《猫城记》

一、

这是我第一次读老舍的作品,而且这部作品大概没多少人听过。

提起老舍,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骆驼祥子》《茶馆》。上两部作品我未曾拜读,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老舍的印象。

晚上,老舍等人又被带到市文联大院内,有个女作家落井下石地向女红卫兵揭发说:「老舍在国外拿美金。」老舍说:「那是解放前,我靠稿费过日子。」女红卫兵们听了大怒,说:「在国外拿美金,不是里通外国,也是历史反革命。」她们不由分说,拿起一块写有「反革命」的大牌子,用牌子上吊着的细铁丝往老人的头上套。牌子太大,铁丝勒在耳朵上。老舍使劲挣扎,用双手往上托,连手带牌子碰着了面前女红卫兵的脸。「老舍打红卫兵,他是反革命!」随着这个女孩的一声尖叫,一群女红卫兵围了上来,皮带如雨点般抽打这位 67 岁的老人。老舍被打得缩成一团,蹲在地上。第二天,8 月 24 日深夜,老舍跳太平湖自尽了。

老实说,如果让我在读这本书前快速回忆老舍是谁,这大概就是我唯一的印象。在中学(还是小学)时代,似乎有过一篇课文节选自《骆驼祥子》,但是那份记忆已被抹去,如《头脑特工队》里的那样,消失在那片荒野中而我甚至未曾发觉。他不像 BingBong 那样在消失的最后关头燃烧自己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是默默无闻的躺在那里等着被清除,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老舍」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已经与「文革」紧紧挂钩,而他的作品却被忽略了。

这不公平,文革与老舍的交集不过是一年时间,那他生命中其余的 66 年就活该被忽略吗?

还是我从来就不曾关心过呢?

二、

我是在《文化土豆》播客上听到益康糯米推荐这本书的,而推荐势必要有所剧透。不过最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这篇小说的篇幅。这是一本不到两百页的中短篇小说,所以我只花了睡觉前的两个多小时就一口气读完了。我还记得上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还是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那时我躺在家里的床上,和现在很类似的是脚的旧伤复发没法出门,碰巧没有想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欲望,那何不把书看了呢。

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专注于一本书远比我想象的难,即便这是一本很有趣的小说。在读书的时候要不断告诫自己慢下来、静下心来,还记得自己读《斗破苍穹》的时候一天几十章的时候吗?但偶尔还是会开下小差,不知不觉地拿起手机对着无趣的时间线机械般地划动手指,等到回过神后又是一番自责。

仔细想想这还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在我更年幼的时候能在楼下书店捧着书轻松的看一下午不感觉累,而如今已到壮年,我对书的注意力却弱到需要强迫自己才可以读上两个小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该完全怪罪到社交网络的碎片化阅读日渐撕裂我对连贯文字的注意力,还是本身年龄渐长的代价就是如此呢?

无意外的,那书店已经倒闭了,而我也早已忘记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三、

如果我是亚马逊推荐算法的调教师,在训练推荐机制时碰巧选到这本书为样本,那我会毫不犹豫的将其与《动物庄园》绑在一起,所以读了奥威尔的书的人会更加欣赏老舍的这本比《动物庄园》还早出版的书。

但这并不意味着《猫城记》的目标读者有奥威尔的那么广,村上春树早在《1Q84》中就有提到过这本书,但村上觉得这里面的隐喻太过魔幻了,不相信这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过的事。这也充分说明了即便中日间的文化差异相对于东西方的差异不是一个数量级,但仍然不会被理解。当然也可以说村上那一代日本人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很大,但他依然是在日本长大,接收到的东亚文化还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

但我们对别的文化的了解又何尝不是如村上那般无知,每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文化都经历过外人无法理解的血泪史,而反过来这些血泪史又成了各文化的人间维系同胞感情的纽带。提到二战,我们想到的是台儿庄、南京大屠杀、731…… 日本人想到的是冲绳、广岛、长崎…… 欧洲人想到的是敦刻尔克、诺曼底、斯大林格勒…… 文化间差异的沟壑如东非大裂谷那般宽阔深邃,我们又有试过理解别国人吗?甚至,我们有试着理解过我们身边的人吗?还是只是逃避、嘲笑,捂住耳朵保持无知呢?

很可悲的是,老舍通过书中的小蝎说出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悲观,有些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即使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在我看来是上千年来最大的改革。随意摘抄两端都是社会的缩影:

「教育?噢,教育,教育,教育!」小蝎似乎有点发疯:「猫国除了学校里『没』教育,其余处处『都是』教育!祖父的骂人,教育;父亲的卖迷叶,教育;公使太太的监管八个活的死母猫,教育;大街上的臭沟,教育;兵丁在人头上打鼓,教育;粉越擦越厚,女子教育;处处是教育,我一听见教育就多吃十片迷叶,不然,便没法不呕吐!」

办教育的人只怨社会黑暗,而不记得他们的责任是使社会变白了的,不记得他们的人格是黑夜的星光,还有什么希望?!我知道我是太偏,太理想。但是办教育的人是否都应当有点理想?我知道政府社会太不帮忙他们了,但是谁愿意帮忙与政府社会中一样坏的人?

至少读完我就能理解老舍为何投湖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