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夏泉

Mamba Out

这一天来得太突然了。

我其实已经很久没看球了,回想起来大概就是在科比跟腱断裂之后慢慢不看了。熟悉的球员慢慢消失在球场上,很多时候是在跟朋友提起的时候才会知道谁退役了。偶尔打开电视看到球场上的球员几乎不认识,就直接关掉电视。

是老了么?

我并没有看过他最著名的 81 分,也没看过三节 62 分–我接触到的科比是 24 号的科比。事实上他的视频在我们这一辈看的不多,反而是虎扑新浪的文字直播是我们接触 NBA 最频繁的方式。我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中午偶尔还能早早赶回家看一会湖人第四节的比赛。我最喜欢的是 10:30 的比赛,这样回到家可能还能看完整的第四节。我的第一双球鞋就是带有湖人队 LOGO 的板鞋–那是我五年级的生日礼物,好像穿上它就像是科比附体,能够脱离地心引力。扣篮,这个梦想始终无法实现。而他作为曾经的扣篮王,那个在球场上的小飞侠,却直直坠落地面。他优美的后仰,摆脱无数长人的防守投入无数关键球,却无法摆脱加州的迷雾。41 岁,他的第二段旅程才刚开始。

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是一场凌晨两点半开始的比赛,那是让人津津乐道的 23 V.S. 24。那是我第一次熬夜看球赛,在冬天的凌晨裹着厚厚的被子躺在客厅的长条沙发上,开着极小声的电视生怕影响到家人。科比并没有花费很大的精力就帮助湖人拿下比赛,对面的小皇帝在卫冕冠军严密的防守下孤军奋战。像极了 OK 组合崩裂后的科比。那是我看过的唯一一场完整的 23 V.S. 24,可惜这样的戏码没有在总决赛上演。多年以后小皇帝成为了皇帝,摘下来头带,穿上了紫金战袍,但他已非昔日之他。

洛城是他的洛城。

我还记得他的退役赛,那时我在宿舍的电脑前,看着这位老将在球场上享受着比赛。这就像是他职业盛宴的回顾,用上了此前所有的得分方式—扣篮、后仰、急停、背身、快攻……他老了,满身伤痕,动作慢了许多,但他仍是昔日之他,熟悉的动作像略微调慢的镜头,年轻的对手在他面前失去节奏。最后一个关键球,挡拆,摆脱两个人的防守,在三分线内一步急停跳投反超比分。

我哭了,止不住。

这是一场堪称完美的退役赛,就像彩排过一样上演。但这又是一场差劲的退役赛,对手不是他的宿敌,而是一群小孩。队友里没了老鱼、加嫂、奥当这些熟悉的面孔。在全世界球迷的欢呼中,曼巴谢幕。与之一起的,还有我看球的热情。那是几乎没有视频直播的时代,我们拿着 5 块钱 30M 流量的手机津津有味地刷着 3G 门户、新浪、虎扑。周末的早上和父亲比赛谁起床早抢电视,边看着边模仿着投篮姿势,幻想着自己也在场上,以至于有时走在路上都会突然投篮。

他是我们这代人的启蒙老师,那句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给人以希望。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偶像,鹰郡的那个 19 岁姑娘被他永远地伤害了。他是我青春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他的去世不会让我感慨青春不再,这不是他想看到的他的球迷的想法。LAX 亮起了紫金灯柱,洛城之子照亮所有人。愿在我们的终场哨响前,投中那个关键球吧。

初冬

我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

我不喜欢这样子,观察着自己的情绪在心头萦绕,不知道它会飞到哪一个地方。我没法控制,还是说,我没有勇气去控制。它任性地撕扯着自己的伤疤,就像我剥下自己伤口的结痂。我没法客观地观察它,即使我在看到别人这样时能上帝视角。

人是不是都是没法真正被安慰的呢?

我没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并不是说这层关系太复杂,而是我太习惯逃离。我没法诉说自己的关心,我看着父亲的挣扎却不知所措。我有时想安慰他,有时又想吼他让他更加清醒。但无一例外我还是娱乐化了。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亲近的人,亲近会让我无所适从,而疏离却不过是逃避。

这只是一部分挫败而已。

纵然,相比于去年我现在的状态要好上不少。彼时我还没有工作,没有喜欢的姑娘,和父母的关系也没有多好。我的压抑比现在还要强烈,但我还是不知怎么样地挺过来了。可能当时没有那么多奢望,没有指望从他人身上获取什么东西,不过得过且过即可。我知道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或者也正在经历这个阶段,这种矫情在未来看来太幼稚,所以我是不是甚至连写这篇文字都不应该呢?

不,我甚至还没有失恋,父母也还健在,生活也还不需要担心生老病死。我看到同事在朋友圈筹款给自己家人治病,她至少在工作时也表现得相当体面,这么对比我是不是应该至少表现得乐观一些。和朋友开玩笑,出去兜兜风散心,把一些东西抛向脑后,然后在亲近的人面前稍稍放肆,不是娱乐化地逃避,而是大哭一场然后记住那些眼泪。

我还做不到这样。是不是因为我还没那么爱他们?

现在的我就在公司里坐着,已经把假前要完成上线的任务都完成了。按理来说是应该学一点新的东西,就像我一直想着的在年后跳槽。我知道那些显而易见的道理,也知道那些东西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只想用这个犬儒的借口逃避这些东西。我讨厌被大数据预测,我不喜欢听到「你以后也会 xxx」这样的话。我想挣脱,我想对他们说「去你丫怎么那么居高临下?」

但我自己也会这样,我会在看到「你根本不懂 xxx」后居高临下地评论,无论是出于刻意或者只是习惯使然。我不是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很多事情吗?我有什么资格在讨厌被大数据的同时,也去自以为是地大数据别人,就像我以前寻求安慰时朋友们那些善意但让我无奈的客套话。我知道我不能苛求什么,但还是会感觉伤心。

或许很多事情都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只是在杞人忧天。脚下的道路会越来越清晰,自己能掌控的生活片段越来越少。深圳在慢慢进入冬天,树下越来越多枯黄的落叶。这些情绪压抑着一段时间自然就会消失了,就像过去那样。

只是这过程实在太难熬了。